法盛-金融投资法律服务

诉讼金融:资本如何在法律界砸出水花

2019-01-29 法盛-金融投资法律服务

法盛金融投资

       一个致力于分享金融投资、私募基金、不良资产、股权激励、税务筹划及公司纠纷、疑难案例干货的专业公众号,巨量干货及案例供检索。


如果有这样一个投资机会摆在你的眼前:对一个争议解决案件投资1300万美元,投资回报率为1077%,最终可以获得1.4亿美元,你是否会心动?

这正是诉讼金融公司伯福德资本(Burford Capital)2017年的投资成果之一。

2008年,三名申请方提起仲裁,要求阿根廷政府支付因强制无偿征收导致的15亿美元的损害赔偿,伯福德陆续为申请方提供了总额为13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最终仲裁庭裁决支持了约3.2亿美元,伯福德可以获得其中约44%。而最近,伯福德出售了其在一个两家阿根廷航空公司仲裁案的股份,投资回报率也高达736%。

这就是诉讼金融——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用资本撬动法律。

根据伯福德资本财务报告,其2017年营业收入达到3.41亿美元,对比2016年上升了109%。其中,税后利润为2.65亿美元,对比2016年上升了130%,利润率高达77.7%。

这些数字已经勾勒出了一幅诱人的图景,不论你的姿态是欢迎还是拒绝,它已经存在了。

诉讼金融的庐山真面目

其实诉讼金融算不上“新”。

诉讼金融(litigation finance),类似的表述还有诉讼融资、第三方资助(third-party funding)等,对于其起源存在多种说法,目前比较主流的是其最初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澳大利亚,刚开始仅应用于破产案件,后来逐渐扩展到商事诉讼、证券欺诈和产品责任领域的集团诉讼、人身伤害案件及仲裁案件等。

诉讼金融最简单粗暴的定义就是由投资者先行为当事人垫付诉讼费用,并在胜诉后获取一定比例的收益,这听起来就像是我们熟悉的风险代理收费,尤其在美国,可以称得上是“讼棍文化”。

当然,现在的诉讼金融已经远远不再如此简单,诉讼融资公司可以向当事人,也可以向律所提供融资,包括但不限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及证券化。不过,它的本质一直都是以诉讼活动为标的的投资行为。

投资诉讼案件的收益通常定为投资额的一个倍数或是一定比例的赔偿金,或者两者兼有。胜诉案件的投资人所获收益可能是其出资金额的二到四倍。众多诉讼案件中,上诉案件的审理时间短,败诉的可能性也相对较低,于是投资回报率也较低,而预计将耗时多年的新案子更有可能带来更高的回报。

至于诉讼融资发展的原因,虽然律所每年直接参与数千亿的经济活动,间接参与数万亿的经济活动,但是法律和资本的交集仍然采用传统的,或者说有些过时的运行模式,基本只是围绕着现金打转。律所受到法律预算的约束,急需更多的金融解决方案来解决诉讼成本问题,而与此同时,企业客户们也日益深陷在不断增加的合规监管和诉讼开支负担之中,焦灼地期盼着能有一种财务方面的支持力量出现。

法律行业亟需一场金融革命,而诉讼融资就是这样一种恰到好处的成本对冲工具。更值得玩味的是,这样一种工具甚至不需要创新,它在其他行业和领域中早就存在,所有要做的就是把它“移植”到法律界中来。

对律所来说,诉讼金融提供的外部资金大大降低了承担的风险。Stevens & Lee律师事务所的Nicholas Kajon在谈论诉讼金融时说到:“(虽然)输了官司,律所还是会亏一大笔钱,但会少亏一些。”

事实上,不仅纽约的精英律所们开始使用外部资本来应对数百万美元的诉讼,即使是《财富》世界500强的公司也同样如此。

在市场需求的召唤下,诉讼案件投资基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经济学人》报道,过去20个月内,约30只这样的基金成立了,融资规模超过20亿美元。

浩浩荡荡:诉讼金融的发展进行时

之前的几年,从无到有,市场正如新生儿般逐渐地学会接受诉讼金融,慢慢地开始采用这一手段,而一旦度过这段“孕育期”,诉讼金融将迎来高速的增长和爆发,在法律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就像水流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穿越了拐角,终于到达浩浩荡荡的大江大河中。

媒体报道从侧面印证了诉讼金融的发展和演变。根据伯福德年度市场诉讼金融市场调研报告,仅2017年,有关诉讼融资的新闻报道数量就几乎是此前7年有关该主题新闻报道的总量。这种趋势在2018年更加明显:2018年1月和2月新闻报道数量的总和已经远远超过了2017年报道总量的一半。

同时,诉讼金融的新玩法正层出不穷地冒出来。数年之前,“对诉讼提供资金支持”就可以基本完整描述这一业务,但现在,法律产业的资本化已经逐步脱离为个案提供诉讼资金支持这一模式。

不妨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看诉讼金融发展现状:

多案例投资组合成为趋势

从业务类型角度来说,最大的趋势是二元风险诉讼案件投资减少,即单个诉讼案件的成败直接决定投资的成败的投资类型减少。

这种转变的基础逻辑在于二元损失对资本定价的影响,降低价格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少损失的风险。即使是最顶尖的诉讼风险评估专家也无法对诉讼结果打包票,因为诉讼的本质就是高风险和不可预测,这一性质业决定了很多案件采用和解方式而非诉讼解决。

在伯福德的所有单个案件融资项目中,19%已完结案件亏损,而相较于一般的裁决诉讼,这已经是一个相当低的损失率了,而为了覆盖亏损并获取一定收益,单个案例的资本定价会比较高。多案例投资组合损失率则大大降低,只有3%,资本定价对客户更具吸引力,且净回报更高,于是多案例投资组合成为趋势。

以伯福德为例,2009年,伯福德针对个案进行的投资占比为100%,2016年这一数字变成了12%,再过一年到了2017年,这一数字进一步下降为5%。现在,绝大多数的新投资都具有复杂的结构,使得一个诉讼事项的损失不会导致全部投资资本“打水漂”。

当然,单个案件的融资需求永远存在,因为永远有不愿意支付或无法支付法律费用的客户在寻求第三方的资本支持。对于诉讼金融公司来说,单个案件融资服务是不可或缺的入门级产品,在这一业务的基础上建立和律所、公司的关系,为之后的产品和服务推广奠定基础,是一条已经被验证可行的道路。

潜在市场规模

诉讼金融的潜在市场规模究竟有多大?截至目前,没人能够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理论上来说,只要能够得到全球每年在法律费用总支出和法律索赔总额,大致就可以知道诉讼金融的市场规模了,可惜的是没有人能算出来这个数字。如果一定要得出一个具体的数字,那就等同于在2007年的时候问iphone的市场有多大一样,只能用全球的人口数量来参考,而这个答案“说了跟没说一样”。

可以供参考的是,根据American Lawyer数据,2017年Global 100律所的总创收为1057亿美元,首次越过千亿美元大关,且实现了6.4%的强势增长(前两年度的增长率分别为2.8%和3.1%)。共有41家律所总创收超过10亿美元,上一年度为34家。而根据伯福德的2017年度市场调研报告,使用过诉讼融资的美国律所从2013年的7%增长至2017年的36%,增长了5倍。

这个蛋糕足够大,所有的诉讼金融公司在现在以及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完全不需要担心市场饱和的问题。

对于现阶段的诉讼融资公司来说,投资的眼光完全可以不再局限在法律费用支出上,对索赔资产价值的衡量可能更为关键,这样一来,诉讼融资公司市场开拓的方向就取决于他们的眼光——相信某些争议解决将造就万亿级的市场。

竞争壁垒较大,准入门槛较高

总体来说,诉讼金融行业的准入门槛很高。

第一,需要大量资金。伯福德认为1亿美元差不多是底线,太少的基金对于投资者来说风险太高,新加入的玩家很难让投资者信服,目前至少存在11家存续4年以上的1亿美元级公司。伯福德在成立的第一年筹集的金额是3亿美元,而现在加入的新手面临的对手已经更为强大。

第二,关系十分重要。对于新玩家来说,缺少与商业合作伙伴和客户的关系可能会很棘手。以伯福德为例,该公司已经和88%的Amrican Lawyer 100(美国前100大律师事务所)合作,并与其中的70家在2017年开展了业务。这些头部律所没有理由放弃已经熟悉的伙伴转向一个陌生人。

第三,专注于诉讼金融业务的公司占据主流。如同伯福德一样,绝大多数的该行业公司只专注于诉讼金融,不包括其他类型的企业融资,因为败诉很有可能会影响其他类型的业务,这一点也严重限制了潜在的竞争对手。

第四,人力成本高昂。从事诉讼金融需要一支经验丰富、实力强劲的队伍,以伯福德为例,其投资资源委员会加起来有超过250年的集体诉讼经验。这样的人才队伍对应的价格自然不低。

第五,独家的数据系统。业已经营多年的法律融资公司凭借多年的积累获取了大量数据,甚至建立了独家的数据信息系统用于风险评估和投资管理,新手们则无法拥有此类资源。

第六,对于很多对冲基金来说,在缺乏流动性和二级市场的前提下,如何与可赎回的资本结构进行抗衡是一个难题。

全球不同地区发展差距较大

虽然全球扩张正在逐步进行中,但美国是目前诉讼金融最大的市场所在地。不过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亚洲市场正在逐步展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2017年之前,新加坡和香港都严格禁止诉讼融资活动(破产除外),但是2017年两地分别立法使仲裁案件的融资合法化,这是一大利好消息。

“吃螃蟹者”的成果

——以伯福德为例

伯福德不是最早成立的诉讼金融公司,但可以称得上是发展得最好的一家。

2009年,这家公司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废墟中成立,瞄准了传统法律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间隙,从中硬生生撕出了一道口子。没有人能够想到,仅仅9年的时间,它已经成功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拥有纽约、伦敦、悉尼、新加坡等全球多个办公室,成为了全球法律行业投资的领军者。

对于一家诉讼金融企业来说,不论提供何种服务或产品,核心竞争力是一致的——投资资产的监管和法律风险评估,这也是对其整个业务的概括。

对于诉讼金融这门“生意”来说,其中一个很大的难题在于法律本身保守、滞后的特性。对于伯福德来说,当它最初迈入这个行业的时候,“诉讼金融”更多还是一个纸面上的较为新奇的概念,需要以年为单位来缓慢地推动整个法律市场去拥抱这一新事物。

根据伯福德的财报,2016年,伯福德的投资回收期为1.6年,2017年这一数字为1.5年。总体来说,伯福德认为投资回收期约为2年,与一般诉讼案件结案时间相匹配。

仅2017年一年,伯福德的投资额已经达到13.4亿美元,是2016年度金额的三倍,2013年度金额的30倍不止,期间只相差了四年的时间。现在看来,伯福德这个“吃螃蟹者”成果颇丰,诉讼金融逐渐展现出了成为法律市场的主流之一的力量。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伯福德还拥有了把诉讼金融带给更多的,理论上来说无数的人的可能性。这一新兴市场的机会不再只属于那些亲身投入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任何的普通人通过买股票就能成为诉讼金融行业的投资者。

不论是法律还是金融行业,都是高门槛、强专业性,合二为一而成的诉讼金融自然对外行来说极不“友好”,甚至深奥难懂,但所有人都可以看得懂股价。2017年,伯福德的股价翻了一番,为股东创造了超过15亿美元的价值。一个投资人如果在2009年伯福德上市之初购买了其股票,截止到2017年底,他的投资回报将会是1250%,年回报率为37%。

此外,伯福德的运营成本占比从2016年的21.1%减少至15.3%,考虑到2017年优异的运营成绩,董事会通过了每股分红11美分的提议,相比较2016年增加了20%。在伯福德短短的历史上,每年增加分红几乎已经成为了惯例。

值得注意的是,伯福德2017年优异的财务业绩全都来自于之前的投资,具体来说,是由几个大型案件和20个投资项目收益组成。没有一分钱的收入是来自于2017年那13.4亿美元的投资。事实上,2017的投资实际收益相较于2016年也翻了一番。

在2017年6月,伯福德募集了5亿美元的私人投资基金,并在2018年进一步扩大规模。同时,基于对高杠杆率的不信任,伯福德一直保持了较低的相对杠杆率,这也说明了其仍然有很大的财务增长空间。

在目前全球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伯福德资本在诉讼金融投资领域展现的巨大收益能力,基本上可以忽略市场的整体经济氛围,这绝对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诉讼金融在中国

首先要问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中国有没有诉讼金融?答案是:有。

其次是:诉讼金融在中国发展如何?这个问题不太容易回答,我们的确观察到市面上存在一些诉讼金融公司,但本文在此不多着墨。

按照某位法官的说法,“如果中国的诉讼金融是处于使用大刀长枪的阶段,那么西方国家的诉讼金融可以算是在使用马克辛重机枪,并且正在往金融核弹——资产证券化发展。”

不过最近几年中国确实出现了“诉讼金融热”,诉讼金融公司也不断涌现。

风险代理、诉讼保函和批量维权都是中国诉讼金融的常见形式。知识产权领域的诉讼金融最为常见,尤其是专利诉讼,这是一个客户需求量非常大的细分领域。专利诉讼案件可以批量进行,能带来比其他商业案件更多的收益。

诚然,中国法律体系与普通法系存在巨大差别,诉讼金融在中国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但是中国海量的诉讼案件数量展现出的是一个广阔的市场。未来的发展,有待更多的“吃螃蟹者”。

结 语

英国最高院法官法官Lord Neuberger曾这样评价诉讼金融:Litigation Finance is life-blood of the Justice System(诉讼金融是司法系统的生命线).

而对中国法律人来说,诉讼金融或许还相对陌生,因此我们对这句话无从判断。

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信息,除署名外,均来源于互联网等公开渠道,版权归原著作权人或机构所有。我们尊重版权保护,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