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盛-金融投资法律服务

合伙制PE基金所得税相关问题研究

2015-11-26 法盛-金融投资法律服务

欢迎关注“法盛-金融投资法律实务”微信公众账号!

法盛-金融投资法律实务(ID:wangblawyer)

广东法盛律师事务所为不良资产投资收购、经营处置以及资管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业务提供专业法律服务;提供股权投融资、并购重组、公司控制权解决方案,提供房地产合作、开发、转让纠纷法律服务;提供税务筹划、税务争议解决、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服务。诚邀各界人士的交流与合作!

 

股权投资基金是对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股权投资基金因投资阶段、投资规模、投资理念和投资特点不同,区分为对创业企业投资(VC)和对较为成熟企业的投资(PE)。

  对于基金投资者及基金管理者,应该深刻了解中国有关股权投资方面的所得税政策,一方面最大化利用中央及地方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税负率;另一方面控制由于税务管理不规范、税收政策理解偏差等原因诱发的违规事项的发生,降低由此带来的财务成本增加、承担行政责任以及企业声誉受损发生的概率和影响。

  一、PE基金投资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及法律评析

  (一)个人投资者股息、红利收入所得税适用标准分析

  我国2000年以后不再对合伙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根据财税[2000]91号文,“合伙企业以每一个合伙人为纳税义务人”,同时规定: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作为投资者个人的生产经营所得,比照个人所得税法的“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税项目,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执行口径的通知》(国税函〔2001〕84号)第2条规定,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对外投资分回的利息或者股息、红利,不并入企业的收入,而应单独作为投资者个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税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以合伙企业名义对外投资分回利息或者股息、红利的,应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的通知》(财税〔2000〕91号)第5条规定确定各个投资者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分别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税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那么,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则适用20%的个人所得税率。

  在财税〔2000〕91号文颁布的第二年,针对91号文实施的口径问题,国税总局又出台了国税函〔2001〕84号文,该文件指出:“对于合伙企业对外投资的收益应该按照财税〔2000〕91号文第5条规定确定各个投资者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分别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税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可见,84号文有意将合伙企业对外投资特殊对待,也即“合伙企业对外投资分回的利息或者股息、红利”并不属于财税〔2000〕91号文在附件1第4条第二款规定的收入总额(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所取得的各项收入,包括商品(产品)销售收入、营运收入、劳务服务收入、工程价款收入、财产出租或转让收入、利息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

  目前很多省(市)在执行PE税收政策时,未将合伙企业对外权益性投资收益归入财税〔2000〕91号文“比照个人所得税法的‘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税项目,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而是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执行20%的税率,在现有立法背景下也并无违法情形。

  (二)法人合伙人权益性投资收益“免税”法律悖论

  2008年1月1日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第26条规定:“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属于“免税收入”。与此同时,根据159号文的规定:合伙企业以每一个合伙人为纳税义务人。合伙企业合伙人是自然人的,缴纳个人所得税;合伙人是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缴纳企业所得税。

  159号文似乎有违《企业所得税法》的免税规定,因为法人合伙企业从PE基金分回的投资于境内居民企业的股息、红利,似乎也属于“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应纳入“免税”范畴。

  那么作为法人合伙人能够就合伙企业取得的权益性投资收益享受免税待遇么?

  根据我国现有法律文件,法人合伙人从PE基金取得的权益性投资收益尚不属于“免税”范畴,依据有二:其一,与新《企业所得税法》同日颁布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83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26条第(二)项所称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是指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而法人合伙企业通过PE基金形式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属于“间接投资”。其二,《企业所得税法》第2条明确规定,“合伙企业不适用本法”。

  虽然现有法律文件作出了上述规定,从理论角度来看,依据避免重复征税、保持税收中性等税收立法基本原则,对法人合伙企业权益性投资收益免税应属于未来改革的方向。从立法上来看,也有范例。比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取得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所得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财税[2010]96号)规定:对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和捕捞业(以下简称“四业”),其投资者取得的“四业”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三)合伙人转让股权收入所得税适用

  法人投资者,应就这部分收入按照自身所得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个人投资者,按照国家层面的规定,应当按照“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税目适用5%-35%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但按照北京和天津等地方政策,则可以按照“财产转让所得”税目适用20%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PE基金管理人所得税相关问题分析

  在有限合伙PE基金的架构中,投资者通常为有限合伙人(LP),基金管理人则作为普通合伙人(GP),为了实现品牌营销及风险隔离等目的,通常先设立公司或者有限合伙制的企业,由该企业担任基金的管理人。

  从基金管理人的收入形式来看,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基金管理费(通常为基金募资总额的1%-2%)。根据我国当前营业税相关规定,基金管理人须就其取得的管理费缴纳营业税。2012年以来,随着“营改增”试点不断扩大,符合条件的“鉴证咨询服务”已经纳入增值税范畴,适用6%的增值税率或3%的简易征收率。另一部分为收益分成(一般为基金增值部分的20%),针对收益分成的法律性质,围绕着“服务收益”和“投资收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为避免收益分成被视为管理费课以营业税(或增值税),PE基金管理人应在收益分成的会计处理中充分体现投资收益的属性。

  基金管理人为公司的,应就其从基金取得的所有收入(包括管理费和收益分成)课征25%的企业所得税。基金管理人为合伙企业的,基金管理人不适用企业所得税,由其合伙人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或企业所得税。

  基金管理人为个人的,普通合伙人(GP)如果仅仅管理基金,没有参与基金的投资,按照财税〔2000〕91号文的规定,应该适用“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税目以及5%-35%五级超额累进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基金管理人同时也是基金的投资人,则应该就经营所得和投资所得分别核算,对于投资所得执行“利息、股息、红利”税目下的20%所得税率,对于经营所得则应依照“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适用5%-35%的税率。

  鉴于各地方政府对PE基金的税收政策中的不同立场,PE管理团队在发起和设立基金时应尽力就上述问题与地方税务部门进行厘清,从而确定税收最优化的法律架构。

  三、合伙制PE基金所得税其他热点问题评析

  (一)境外投资者的所得税问题

  目前,对于境外投资者,主要采用扣缴预提所得税的模式(10%所得税率或依协定),在实践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对于境内合伙企业的穿透问题。实践中,境外的机构或个人经常在境外(比如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地)设立一个有限合伙企业,然后通过该有限合伙企业投资境内的有限合伙基金。此情形下,避税管道效应是否可以穿透多层合伙企业,目前尚无明确的法规可循。第二,对于境内常设机构的界定,依据我国与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及我国香港地区签署的税收协定,若境外企业在中国境内没有代理机构,且投资中国境内企业的股比不高于25%,则可以对转让境内被投资企业股权获得的收益享受税收优惠。与此同时,依据《企业所得税法》,若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因此,对于境外的机构投资者来说,设在境内的普通合伙人是否可视为其“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对其税负有很大影响。

  (二)地方政府优惠政策法律风险评析

  由于个人所得税属于地税征管系统,在执行相关的合伙企业税收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时,不少地方政府基于有意或无意的误读,越权出台了名目繁多的地方性减免税政策。

  从国际惯例来看,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通常只对创业投资基金这种市场失灵的领域给予政策扶持,对于一般性股权投资基金,因其已经是市场充分有效的领域,故不再给予政策扶持,而是通过适当监管防范风险。从《税收征管法》上来讲,“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这种情况下,对于PE基金而言,将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

  国家应及时制定和出台统一的合伙企业所得税法,根据目前合伙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产业发展需要,就合伙企业所得税问题进行统一和全面的规定。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信息,除署名外,均来源于互联网等公开渠道,版权归原著作权人或机构所有。我们尊重版权保护,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联系电话:020-85201361,邮箱:wangblawyer@sohu.com)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