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法盛-金融投资法律实务”微信公众账号!
法盛-金融投资法律实务(ID:wangblawyer)
广东法盛律师事务所为不良资产投资收购、经营处置以及资管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业务提供专业法律服务;提供股权投融资、并购重组、公司控制权解决方案,提供房地产合作、开发、转让纠纷法律服务;提供税务筹划、税务争议解决、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服务。诚邀各界人士的交流与合作!
程巍,龙翌资本合伙人,长江商学院27期学员,本人系作者授权发布。
判断早期项目,有个九连环方法,包括: 趋势(Trend)、流量(Traffic)、团队(Team),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产品(Product)、包装(package)、路径(Road)、重复消费(revisit)和成本(cost)这九大项。
一、 趋势
首先我们来说第一个趋势(Trend),我个人其实并不对雷军的“风口论”感冒,感觉这句话白说,因为顺势而为是创业做事业的要求。我不相信现在即使史玉柱重新卖大哥大砖头手机还能取得成功。任何人都不能逆趋势而为,尤其是在商业活动方面。但是趋势这个东西好像大家都看得清,可要是理解确实很难。作为一名普通的创业者,当你的洞察力还没高到惊人程度之前,如果发现一个很明显的市场空白,那这个市场,最大可能就是——根本不存在。所以我经常和创业者说,当你想出的前三个好Idea,基本上都可以放弃了,肯定有人在做。另外,事实上对于趋势,别说预测和扭转了,理解它已然极其困难,更多的时候都是云里雾里,比如大家都知道大数据是趋势,但是这个大数据的具体应用是啥,创业要做哪个方向更难判断。因此我总是感觉,绝大多数商业项目,在这一环的关键原则是不犯大错误,想出彩,很难。很少有能够预判趋势的更别说像乔老爷能够创造智能手机的趋势了。
因此趋势方面,绝大多数人都是看清大趋势,不犯大错误即可,但精准判断极其困难,早期项目也不需要过分拘泥于此。总结来看,很多的成功者,在趋势踩点方面都是狗屎运,比如说俞敏洪在出国热潮前就自费办英语学习班,陈欧在垂直电商爆发前就投身于此,马云不是第一个做电商,但是他不早不晚就卡在了那个点上。几乎所有最成功的项目都是如此,我从来不相信扎克伯格做facebook之前想到了这么多。因此,对于解决趋势的问题,我一直劝创业者,不要过度追趋势,那叫跟风,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做好你自己,做你最喜欢做的事情,反而成功会反过来追上你。
二、流量
第二是流量(Traffic),我对流量的理解如下:让目标客户了解到他们有这么一个消费选择,而其中最重要的四个字就是:目标客户。现在传统的互联网企业,基本上就是流量贩子,就是流量这两个字,养活了google和百度,当然还有阿里巴巴,因为阿里巴巴卖给你直通车啥的就是在卖流量。现在有很多创业者,做了项目给我看都说做了一个App,我就跟他们说,你看现在还有多少人下载App?你每天打开的App还有几个?你靠这个来做流量是不是已经Out了?
流量这个东西并不是万能的,我对他的理解,有些强势品牌可以自导流量,比方说希尔顿酒店,我们到了每个城市,都会自己导航过去,希尔顿用不着一定开在流量最多,人流最多的地方。品牌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导入流量。不同商业项目对流量的具体需求大不相同,一般而言,越是标准化高可替代性高的业态,流量这个环节在整个生意上就越重要,比如在淘宝上卖 iPhone,商场里卖奶茶,海淀黄庄卖留学等等。这个流量在互联网语境当中更加重要,因为互联网流量具有马太效应,在网上卖衣服的商户,每天不开张的占绝大多数。互联网行业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是两极分化的,平台级企业更是只有赢家通吃,最多双雄并起,至于老二、老三是什么?我们看不到。
当然我们最近还经常说口碑传播,这也是一种传统的模式,这是互联网3.0语境下的模式。就是在社交化电商的场景下,尤其是微信,微博,知乎这些泛社交前提下,口碑营销也变得更加重要,传播路径变得散了,也是对传统平台模式的一个挑战。以上是我看项目的第二点,看项目如何导流,如何做营销。
三、团队
第三是团队(Team),都说早期看团队,这个没错,团队极其重要,因为趋势不对我们可以改,商业模式不对我们可以优化,唯独团队不好调整,尤其是创始人。我感觉现在早期天使牛逼的,真的是看人,这个创业者进来感觉对了就投了,剩下的模式之类的慢慢消化。但这都是大师,跟算命的也差不多了,我是自叹不如,看不清人,阅历还不够。我看团队还是从互补性来看,这个团对的几个创始人是不是互补的,而不是清一色的一种人。但如果大家都是一种人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还是要看发展路径,比方说前两天我看的一个大数据天气预报项目,创始人团队全是工程师,说话都很腼腆,但是技术确实强,这种团队就是典型的只能做To B业务,最好不要做To c的业务,不要做过多运营类事物。
有朋友说不熟的人不投,这也是比较难的,毕竟投资是一个长期行为,我们有多少熟人呢?因此,现阶段我的感觉还是方法论加上看面相算命,互相补充,向着半仙的方向一点点努力。
四、包装
第四是包装(package),这个包装并不是打包的盒子,外包装之说,而是营销,尤其对某些产品来讲,包装极其重要,比如说矿泉水,我不相信大家喝农夫山泉和恒大冰泉能喝出什么区别,反正我是不行,也就是说越是产品没核心技术的行业,越是企业包装能力的终极较量。这其中有好多例子,这几年的黄太吉,雕爷牛腩,Roseonly等品牌,更有甚的还有最近微商的骗局,微商面膜这种产品。基本上全靠包装营销,套用邓紫棋的歌就是“全都是泡沫”。。。这类项目在互联网上很多,我每年也会浪费很多时间在听这种项目上。
在包装营销这个环节,区分真伪,我比较喜欢许小年教授的一句话“你看看他到底提供了啥价值”,这是评判的标准。刚刚提到流量,流量是让消费者能够接触到你的产品,而包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是否能够转化成为销售。总之,我的核心意思就是,营销是必不可少的,但重要程度取决于这个产品本身是否具有核心技术,如果没有就非常需要营销,比方说黄太吉的煎饼,不靠超常的营销力,那么他和路边大妈三轮车里面卖的没任何区别。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营销稍微简单些,比如iphone,尽管看起来没三星时尚,但是用了以后就是觉得爽,产品技术过硬,就是最好的营销。
看项目时,如果发现这个项目竞争力弱,需要很多的营销,我们现在一般不敢投,除非是团队内有营销大师,不然就走回了补贴模式,大量烧钱了。
五、商业模式
第五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商业模式就是你咋赚钱,现在互联网项目走入很多误区,创业者很喜欢做平台,然后上市套现,也就是说本身这个项目可能完全是免费的,不要钱的,我不太敢投资此类项目,因为基本上都是死,我不太相信我的运气很好能够蒙上一个大平台级别的项目。关于商业模式,我特别想说的是重模式和轻模式之争。
轻模式是纯互联网模式,比方说去哪儿和淘宝,第三方平台自己什么都不需要,只要做好品牌,流量即可,发展速度快,容易规模化,但是缺点是效率低。重模式是京东,携程和58同城,这种模式前几年一直被压制低估,但慢慢的最近他们都显示出超强的生命力。比方说京东,我特喜欢在京东买东西,操心少,买了后京东能够明确告诉你啥时候你拿到货,因为他做的重,全国仓储,因此效率高。大家知道为啥腾讯买京东吗?原因很简单,就是京东做的重,互联网公司做不了,京东这么多库存,这么多配送点不是乱扯的。因此,又说远了,我对商业模式的理解,链条越短越好,越能直接产生销售越好,不要空谈平台、后期。
58也一样,这么杂的脏活,没有个几万人呼叫中心真不行,这就是他的价值,去哪儿看起来挺性感,但是退票的时候全是扯淡,去哪儿让你去找销售商,销售商让你去找航空公司,体验极差,这个事情放在携程上,别废话,赶快退钱赔钱。重有重的优势,轻有轻的特点,相辅相成吧。
六、产品
第六产品(product),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具体探讨:1,产品的主要作用是什么?2,一个好产品应该包括什么?这么说的话我最近很替小米担心,因为小米的核心竞争力,产品体验越来越差,国内的业绩也已经落后了,不知雷布斯的命还有多硬。
产品这个东西可以说一下子就把之前说的能够全部串联起来。我看早期项目的时候就那两个问题,第一,你的产品是干啥的,能解决什么痛点?大家可能听过周鸿祎的一个故事,就是他们工程师做了一个只捕鼠器,产品细节做的很好,直接把老鼠抓住然后还能电死,据说解决的是抓老鼠的痛点。但是为了解决这个痛点,它给用户带来了更多的痛点,这就是不合格的产品。
第二,产品本身有啥硬伤没有,小米4、vivo X5、华为荣耀6、OPPO Find 7、一加等,都属于典型的“有特点,没硬伤”,相比之下,很多命运比较坎坷的小伙伴,都不满足这两条:Nokia据说有4100 万惊天像素,可惜系统是 Windows 的;HTC 有漂亮金属外壳和 Beats 音效,可惜外观目不忍视;索尼倒是没硬伤,可惜除贵之外好像只有三防这么个不太吸引人的特点。锤子 T1大家都知道,光讲情怀了,系统漂亮情怀出众,可惜时常莫名没信号,热的似暖宝,沉的想剁手,一天冲三次,换卡要人命...
我前两天锤子手机莫名其妙打不开了,当晚我马上跑到商场买了一个华为。这就是硬伤,这种有硬伤的产品很多很多。
七、发展路径
第七是发展路径,这个我给大家讲一个切身的例子。有一个不错的项目,创始人背景很好,人很nice,潜力不错。项目是做下午茶配送,点心O2O,当时我判断项目方向,模式都没啥问题。但问题出在发展路径上,这个兄弟的父母是苏州做西点最好的,全城有一百多个店面,无人不知,但这哥们却在上海创业,富二代不想全靠父母,要证明自己。然后他在上海坚持了三年,一开始开了三家店和中央厨房,基本上覆盖上海外环内的配送,但后来实在力有不逮跟不上,就关了两家。找我融资还是希望从上海做,继续多开。我的意见是你先回苏州,在苏州你只需要做online,因为offline你爸妈都做好了,你做好配送就行,然后商业模式验证了,估值高了,融资更容易了再去上海多好。这就是发展路径,这个例子听起来好像那个兄弟想不开,但其实我在看项目过程中看到了大量这样的例子,人在创业的时候总想一步到位,包括融资也希望一次融把大的,但其实小步快跑才是最好的模式,因为你错了还来得及更改。
八、重复性消费
第八重复性消费(revisit),一个商业项目是否具备让消费者有重复性消费的能力,是众多创业者和投资人最常见盲点。还记得长江商学院齐大庆教授讲游戏的市盈率不高这个例子,没错,我以前创业做游戏的,我有切身体会,就是你这款游戏做的再牛逼,也不能证明你下款游戏还能成功。对绝大多数商业项目而言,重复性消费能力依然直接决定一个企业发展方向和生命周期。那么这要如何解决呢?关键因素有两点:一是商业项目的天然属性;二是创业者对该项目的设计。所谓商业项目的重复性消费的天然属性,是人们长期行为习惯和一些历史传统所决定的。比如手机游戏收到屏幕大小的限制,除斗地主象棋之类传统游戏移植到手机屏幕上的之外,一般而言重复性消费能力要比电脑游戏差很多。
人为的设计比如雕爷牛腩三个月换大菜单,手机锂电池也就撑一年等等。我记得我去年看足记项目的时候,创始人杨柳看起来很有文艺范,但是他们也拿到了term,但说实话我一直没明白怎么能够重复消费,现在感谢我当时的判断,后来足记火了一下,然后就又沉寂了,脸萌也是如此。
九、成本
最后一个就是成本(cost),成本不好讲,因为我发现成本是融化在前八个环节里面的,这也是我为啥说这九项是九连环的意思,因为一环套一环,成本在中间串联。成本一个综合的事情。各方面的成本,流量成本,包装成本,营销成本,人员成本,最容易被忽略的是时间成本等等。我看项目的核心思想是前八个环节我看完后,都会考虑这个事情成本能不能hold住,很有可能有一些隐藏的成本我们没有计算,因此预算上一般最好多出30-50%。另外,成本也可以作为对项目的一个检验,不同的路径,模式,团队组成等因素会不会对成本造成巨大的影响。。。此处省略一万字
来源:握瑜轩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信息,除署名外,均来源于互联网等公开渠道,版权归原著作权人或机构所有。我们尊重版权保护,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联系电话:020-85201361,邮箱:wangblawyer@sohu.com)